絕大多數的減重者都會希望能「快速減掉大量體重」例如蘋果減肥法蔬菜湯減肥法不吃澱粉減肥法等等,其實都是透過攝取極低熱量,達到減重的目的。

不管哪種節食的減肥方式,乍看之下很有效,讓你覺得自己變瘦了,但都會在恢復正常飲食後,體重也強勢回歸

 

欲速則不達,為什麼節食容易失敗?

減重不能貪快,極端控制自己吃很少會讓身體處於「饑荒」的狀態,身體會降低代謝率來維持運作,這樣就算停止節食也回不去了,之後想消耗熱量就得花更多力氣。

持續挨餓一段時間後,容易變成報復性進食,比平常更想吃東西,也很難控制自己,反而吃下更多食物,用暴飲暴食的方式囤積熱量。

 

反覆挨餓與大吃大喝,愈減愈肥的溜溜球效應

 

靠節食減重但不到半年快速復胖,甚至變得比減肥前還要更胖的例子屢見不鮮,這樣讓體重如坐雲霄飛車般上下波動的現象就稱為「溜溜球效應」。

靠大幅減少熱量攝取﹑忍耐飢餓的方式,或許能在短期內看到體重計上的數字下滑而充滿成就感,但殊不知只是空歡喜一場,大部分流失的都是水分與肌肉,只要多吃一點馬上回彈,體脂反而愈來愈高,讓想要再次減重時加倍困難。

 

少吃一陣子,體重還是雷打不動﹑瘦不下來? 

 

1. 身體進入節能模式,代謝率下降

當持續一段時間極低熱量飲食,會觸發身體進入節能模式,導致基礎代謝率與活動耗能大幅下降,以保護關鍵的器官組織與確保儲備燃料。

這時縱使吃一樣的東西,也會因為代謝變慢,而容易發胖,身體也會感覺比平常更易累﹑疲倦﹑不想活動。

2. 過度壓抑食慾,導致暴飲暴食

透過節食減輕體重,而隨著體重下降,只能強迫自己再吃更少的食物來讓體重減少,顯然不是長久之計。

相反,在這個過程,身體會因應「缺糧」的情況釋放出飢餓訊號,讓你一直想著食物﹑忍不住大吃特吃,仍無法感到滿足。

 

 

 

體重也有舒適圈?防止體重減輕的保護機制

 

激素分泌的變化是調節體重的幕後主宰,當身體能量供需改變時,會引導能量朝向最有效率的配置,並推動我們的進食行為與代謝適應,讓體重不要在短時間內出現劇烈動盪。

舉例來說,在節食的過程,瘦素分泌減少,會導致飢餓感增加﹑並減少能量消耗;皮質醇分泌大量增加,會促使脂肪囤積﹑並不利於肌肉量的維持,同時會讓瘦素下降,又繼續吃下更多食物。

能量的涉入與消耗涉及中樞神經系統、腸道、脂肪、肌肉組織和肝臟之間的相互作用,讓身體傾向儲存能量,促進體重恢復。

 

 

過度節食導致熱量不足與營養素的失衡,除了讓代謝變差﹑肌肉量減少,且更容易變胖之外,在「物資」供應短缺下,身體也會採取相應措施做出取捨,而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,甚至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。

疲倦﹑注意力下降

掉髮﹑頭髮無光澤

皮膚變差

便祕

免疫力變差﹑容易生病

月經週期異常﹑不孕

情緒不穩

失眠

厭食症與暴食症

 

循序漸進,努力的成果才不會付諸東流

 

激進的限制進食,短期的成果看似美好,但減重不是只看眼前瘦得快,而是瘦得久。快速減重的背後,必需承擔代謝有去無回的代價,與不到三年五載打回原形的體重,辛苦挨餓註定換來一場空,顯然得不償失。

選擇能夠持續執行並兼顧營養均衡的飲食,以每週減少0.5~1公斤的速度減重,讓體重穩定溫和的下降,才能止住忽胖忽瘦的惡性循環,更可能長期維持減重後的體態。